童明良课题组通过[2+2]环加成反应实现自旋交叉行为的可逆开关
自旋交叉(Spin-Crossover,SCO)化合物作为经典的具有磁双稳态的分子磁体,在分子电子学、传感、信息存储等领域的具有潜在应用价值,因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受到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自旋交叉化合物是处在适当配体场中的3d4~7过渡金属离子,在外部刺激(如温度、光和压力)下引发d轨道电子的重排,进而实现在高自旋(High-Spin, HS)和低自旋(Low-Spin, LS)状态之间相互转换,并引起结构、磁性和光学等性质的改变。它作为一种协同行为,对结构的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化合物中自旋转变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结构刚性、氢键、π∙∙∙π作用等,从而对自旋交叉行为进行调控。基于这一点,可以利用具有光化学活性配体构筑光响应自旋交叉材料,通过配体在光照下所产生的结构变化,从而对自旋交叉行为进行调控。
光化学[2+2]环加成反应是指当有机分子之间的乙烯双键距离小于3.4 Å时,可以在紫外光照射下发生[2+2]环加成反应形成环丁基产物。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例如加热或利用更高能的光照射)实现可逆开环。近年来,具有该类光化学反应活性的配体被广泛用于构筑具有特殊光、电、磁等性质的光响应功能材料。由于该类反应通常可以通过单晶到单晶的方式实现结构转变,因此非常有利于研究通过化学反应可逆调控光响应功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关系。
中山大学童明良教授课题组将光化学[2+2]环加成反应与自旋交叉性质相结合,首次实现了可逆调控。利用具有潜在光化学[2+2]环加成反应的3-苯乙烯基吡啶(3-spy)配体构筑了一例二维Fe(II)-Pd(II)霍夫曼型自旋交叉框架化合物 [Fe(3-spy)2{Pd(CN)4}] (1)。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结构中的3-spy配体发生[2+2]环加成反应,定量转变成环丁基产物,同时结构由二维转变为三维框架化合物[Fe(rctt-3-ppcb){Pd(CN)4}](2)。磁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表现为两步的自旋交叉行为;而发生光二聚反应后,所形成的三维框架化合物2则在10-300 K的范围内均保持稳定的高自旋态,表明环加成反应后配体场减弱。
图1 化合物1 (a) 和365 nm 光照后形成的化合物2 (b) 以及250 °C加热后形成的化合物3 (c) 的晶体结构图。
该成果以“Reversible on-off switching of spin-crossover behavior via photochemical [2+2] cycloaddition reaction”为题,最新在线发表于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上(doi:10.1007/s11426-021-1093-2)。
扫描二维码免费阅读全文
【扩展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晓东教授课题组通过表面修饰调控限域结构光催化剂体相激子定向迁移
山东大学孙頔课题组:通过阴离子钝化层和弱还原剂协同作用实现超小还原态银核的捕获
张献明教授课题组:SbX5四方锥基的一维有机-无机杂化金属卤化物——可调控的宽带发射、非线性光学和半导体性质
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张磊研究员开发非烷基锡氧簇作为新型纳米光刻图案化材料
王丹课题组综述:中空多壳层结构的发展——从合成方法学的创新到新性质的发现
杨金龙教授课题组:理论预测具有高居里温度和电场可控自旋极化的二维双极磁性半导体
郎建平和牛政课题组通过溶剂诱导实现了Ag/Tab团簇Ag25和Ag26之间的可逆转变
唐正华课题组:“同步成核与钝化”策略高产率制备炔基金团簇Au36(PA)24
俞书宏与何传新课题组实现不同直径银纳米线的可控合成并用其制备了高性能柔性透明导电薄膜
通讯作者简介
童明良,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在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1-2003年在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任JSPS博士后特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磁分子固体的设计与性能。